【桃生方式】返耕:大溪,蘇有鑫


【桃生方式】返耕:大溪,蘇有鑫

攝影/影片剪接:蔡士豪|訪問/文字記錄:傅聖雅、林彩虹|文章撰寫:劉懿葳
特別感謝:提供燈光、貓咪的含瑜,還有提供廚房、真實的回答和坦白,也幫忙校稿的有鑫

影片連結:https://youtu.be/0AZPSaZ4LaY






        從桃園市區出發,沿著介壽路一路向南,灰撲撲的廠房逐漸稀落,交錯著染上綠意,直至馬路的兩旁皆被田園風光所佔盡,在一個小時車程遠的石門新村,我們拜訪的是一位皮膚黝黑、穿著簡單T恤,提著一只帆布工具包的年輕人,他是現年28歲的全職農夫蘇有鑫。

業務-機械製圖員-農夫學生
        大學時的有鑫念的是機械,退伍之後的第一個工作便挑戰了領域的差異,選擇進入房仲業,但仲介業務只做了兩個禮拜,不適應業務交際方式的他便回到本科系工作,到化學工廠當了一年多的機械製圖員,在此期間,到書局時被偶然看到的一個書名所吸引《真正的蔬菜不綠》,心想:「蔬菜不綠!?那是什麼顏色?」,然而這本書打破了他對於蔬菜及農耕的認知──原來,不一定要用農藥、肥料才能種出東西,什麼都不用,也可以種出來!
        「這樣種出來的食物,應該才是真正的食物吧!」從一本書開始,有鑫在心中埋下了對自然農法的嚮往。帶著對自然農法的認識,2012年三月,就在離開化工廠後的轉職空檔,他決定離開城市,來到宜蘭南澳的南澳自然田,透過打工換宿親身了解自然農法的實作方法。三個禮拜後,他再次回到在城市工作,挑戰「保險經紀人」的業務工作,但在兩個月後他確切的發現到:這種帶著目的去認識人、或者說想要取得利益去接觸人的互動方式,他並不喜歡,於是,又因著某些機緣,他回到了自然田擔任長期志工,全心投入了自然農法的實踐之中。




南澳到大溪,開啟耕薪的生活:
        去年,有鑫回到桃園,認識幾位參與主婦聯盟且在種水稻的幾位爸媽,進而於隔年接手他們耕作的八分水田,附近旁邊也有能夠租賃的房子,還有在地的農友可以交流耕種技術,就在此處開始了新一頁的農耕生活。如今回頭看,當時彷彿「這一切都為他準備好了」。

農夫,每日生活
        早上有鑫會先靜坐再開始一天的事務,以最近的工作而言,便是在田裡挲草(ㄙㄡˊ草,台語,指除草)到中午,用過自己煮的午餐後小歇一會,再從下午三點下田直到天黑。他以自然農法的方式,在耕種過程中減少人為干預(如施肥、噴灑藥劑等等),八分田地裡,六分田種了水稻,因為稻米作為主食,具有容易量產和可機械化節省人力的特性,另外兩分田,則保留下來種植旱作作物。不同於一般常見的農產銷售方式,有鑫選擇「契作代耕(直接找農夫種)」:農夫先對每一單位的收成進行評估,再募集「穀友」以每單位50米平方的面積來認養田地,農夫領取固定的收入,而依當期實際的收成,以單位均分直接交送穀友手中,減少了食物轉程的層層關卡,有了收入保障的農夫,便不必為了產量壓力而下大量的農藥與肥料,也讓更多人能夠用合理的價格,取得更好的食物。




農耕,生活的本質
        在南澳接觸到的人事物,讓有鑫看見另外的世界,「之前想要賺大錢、在新聞上看到遊行或是社會運動,就是知道有這件事情,但其實不會去在意它。到了南澳之後我才知道,他們背後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做。」也是到了南澳才知道,有另一種生活方式:希望減少對金錢的需求,不用錢也可以做事情,是與現代主流價值迥異的、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。
        「會選擇這樣務農的生活方式,對我來說收入便不是主要的,我在乎的是生活的品質,這才是生命的本質。雖然收入不多,但能滿足生活所需,重要的是我擁有較多可運用的時間(亦是生命)過著接觸土地的生活,讓我看見並體會底層的人生活的樣貌,還有他們的困難與處境。」務農的過程中,讓有鑫接觸到了不同樣貌的人,也更進一步的貼近了生活本身。
        「在這之前,我可能很想要賺大錢,」有鑫坦白地說,「對我來說,假如我開一間公司、請一個員工,可能你是做行政工作,那你就是做行政的某些事情、重複性的事情,其實你就做這些工作,拿這些錢就好了。」比起真實面對農業,他認為,那種對人的概念、感受是不一樣的。對有鑫而言,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,是讓心與自我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,在這個狀態下,不管在外面對任何事情──可能是好事壞事,或是遭遇挫折時,都可以保持某種的平穩去面對。

        務農的生活方式,帶有鑫找到了生命的本質,同時也透過務農的實踐,傳遞著他的生活價值,「其實我覺得,如果要說這些東西的話,有很多,對我來說,可是其實我覺得我不會用講的,我會用我的方式把我要講的東西呈現出來,應該說是用我的生命、用我的生活,或是讓我這個人成為那樣的模樣。」秉持這樣的想法,他走入田間,耕田種稻,過生活。




1 則留言: Leave Your Comments

+